中药药理与临床

张冬梅年专心做好一件事(3) 

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除此之外,根据蜜丸剂型生产结构的设置安排,为了确保生产质量等各项指标较好完成,张冬梅用 “轮岗制”代替传统一人盯一岗的形式,这就对班组职工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让班组职工全面掌握蜜丸加工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技能,她为大家创造换岗学习的条件,号召班组职工在掌握各自操作强项的同时,逐步了解和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要领。

为了维护同仁堂品牌,保证安宫牛黄丸这个拳头产品的质量,张冬梅还在班组里推出了班级抽查、组内巡查和个人自查的 “三级检查”办法,只要发现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行使 “质检员”的职责,确保了安宫牛黄丸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质量都处在严格的管控中。

传承“手工搓丸”的匠心工艺

为确保 “手工搓丸”这一同仁堂传统手工加工技法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张冬梅将自己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班组职工,她不仅将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细致地讲给大家,而且手把手地指导职工们练习。

按照张冬梅教授的内容,班组职工积极练习,并在实践中细细体会着这其中的 “门道”。经过大家的刻苦练习,目前,安牛班的全体职工已经都能够掌握这项技术了。

多年来, “安牛班”的职工以争当 “全能操作手”为荣,通过换岗学技术、练技能的方式,全面提高了岗位操作技能,先后考取了中药固体制剂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辈子就干一蜜丸,一直三十多年干的就是蜜大丸的生产,就干一件事,干好了就行。我母亲也是在同仁堂工作,从小我就跟着我母亲一块上班了。我还跟我母亲说,您看您让我接这班,我接了您的班多好,也没给您丢脸。”在张冬梅看来,这都是她 “该做的”份内之事:“干好我手上的活,我保质保量完成,我不出任何错误,我就很知足了,说句大白话,就是为了睡个安稳觉。”

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部门之一,安牛班每年都要完成几十批政治接待任务。为了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示同仁堂的传统技法,弘扬同仁堂文化,在张冬梅的带领下,班组职工团结一心,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每一次接待任务。班组里科学、规范的现场管理 ,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赢得了各参观团的褒奖,使广大参观者不仅对传统中医药有了崭新的认识,而且对当代同仁堂人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希望徒弟们干到退休

是金子总会发光。2015年4月29日,是张冬梅50岁生日,而这一天她刚刚获得2015年 “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她总觉得这个“礼物”太沉了,因为自己做的都是 “该干的”分内之事。

退休后的张冬梅一刻也没有闲着,她被“返聘”为同仁堂集团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专家。2015年11月17日,同仁堂正式成立 “张冬梅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暨 “张冬梅劳模创新工作室”。至此,张冬梅又多了一个正式身份——“师傅”。拜师会上,张冬梅向6名徒弟坦言,自己不怕反复教,但希望他们都能坚持在岗位上 “干到退休”。如今,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能把 “手工搓丸”传统手工加工技法更好地传承下去,张冬梅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张冬梅曾对徒弟说: “医生给人看病,讲究的是仁心仁术,只有怀着对病人的仁爱心,才会有好的医术。我们虽然不直接给病人看病,可我们是给医生提供治病救人的药呀。所以呀,我们做药,同样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对于张冬梅的话,当时张娜并不特别理解。

张娜回忆说: “当时,师傅每次搓药,别看她拿着搓板前后晃荡了几十秒,可那些药丸不但圆圆地闪着亮光,每一颗还都是三克。我认为这没什么,可没过一会儿,不仅胳膊和腰酸疼得不行,搓出来的药丸既不圆也不光。”

看着垂头丧气的我,张冬梅只说了一句话:“回家揉面做饺子剂儿去。”

下班后,张娜问张冬梅: “您每天拿着这块搓板,搓了几十年,不烦呀?”

“同仁堂的牌子可是传了三百多年了,不容易。老祖宗们留下的制药手艺得传下去,可不能断了。做药跟做人一样,得讲良心。”

“不就是个药丸儿吗?”

听张娜这么一说,张冬梅严肃地说: “谁要是得了中风一类的病,一丸安宫牛黄就能救命。每丸三克,每天一丸,我问你,这一丸药要是重了,轻了,那还治得好病,救得了命吗?我们的手底下有人命,懂不懂得?”

上一篇:论中药类型化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制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