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与临床

张冬梅年专心做好一件事(2) 

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熟能生巧,但技术的关键是 “钻”,而且要用心去钻。张冬梅举例,制药丸时,搓好的药条要通过一道道碾,滚压成药丸,而在碾滚和药条上刷油看似简单,却非常考验技术,既要符合重量的标准,又要符合 “圆光亮”的标准。“药来了,什么品种都有,每种药的粘性、药性都不一样,刷法也不一样。”说到这儿,张冬梅的语气重了些, “必须靠自己用心去琢磨,再反复试刷的手法。”她表示,很多工艺要求精密,只能徒手操作,一不留神,手就会被碾滚压到指甲 “发紫”。

有一种职业病叫“强迫症”

勤奋耕耘总有收获。2005年,同仁堂股份集团制药厂亦庄分厂综合车间成立了传统工艺展示线——“安牛班”,张冬梅以丰富的经验、扎实的功底,成为了这个班组的班长。

上任后的张冬梅,觉得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在她看来,做的是制药救人,丝毫不敢有半点马虎。有时碰到力气活儿,需要扛 “药粉面子”时,张冬梅比很多男同事干得还起劲儿,一袋25公斤,一天60袋, “不是扛就是抱”。任务重时,有了她 “带头大姐”的示范效应,组员也都无话可说。

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安宫牛黄丸,是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也是同仁堂的“镇店名药”。说起 “安牛”,很多人并不陌生,用它救命的新闻屡见报端。 “每当我听到有病人因为服用了安宫牛黄丸救过来了,我这个心里就是觉得特别自豪,我想没准儿他吃的这丸药就是我做的呢。”36年如一日,张冬梅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单调, “其实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了,像我们在投料的时候,把各种细料,共十一味药,装在我们那大罐里边的时候,大家都要再数一遍,说看哪味药落下了,然后大家说 ‘齐了’,全装进去了,这就把盖盖上。虽然是这样,但有的时候,下班回家了,回家准备吃饭,突然就想起来了,那个药装进去没有啊,还含糊呢。我这就赶紧打电话,问问同事吧。得到了同事 ‘放心,肯定装了’的答复之后,这一宿才能睡个好觉。”这是一种由高度责任心导致的职业病,它有一个名字,叫做 “强迫症”。

张冬梅“心里的那杆秤”

安宫牛黄丸是清代温病大家吴瑭创制的,主治高热昏迷、中风、脑出血等急重症,在同仁堂十大名药中,安宫牛黄丸位列首位。它内含牛黄、牛角粉、麝香、珍珠、黄连等十一味中药,将碾好的药粉按照一定的比例研配,就可以制丸了,这个过程是同仁堂秘不示人的高度机密,由于要用麝香开窍,所以安宫牛黄丸必须使用天然麝香,而这味中药是张冬梅最头疼的。

张冬梅介绍,麝香里面一些细微的绒毛要用手拿出来,不可能机器替代,既繁琐,又特别没意思。 “拿毛”这道工序,本身没有质量标准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凭的都是药师心里的那杆秤。

张冬梅说的 “心里那杆秤”也是她对徒弟的要求。张冬梅的徒弟张娜对此颇有感受:“我记得我第一次拿毛的时候,我拿了7遍,但到师傅那边验的时候,还是不行,给我打回来了,我当时的心里特别沉重。后来师傅说,这毛你拿不干净,没人知道,但是凭着良心去做救命药,这是咱药师一代代言传身教的规矩。”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张冬梅对徒弟的良苦用心也是来自她师傅的口传心授。

张冬梅回忆起以前日子,仍对师傅的教诲念念不忘: “我和师傅一块,我俩一人一个大瓷盆,坐马扎上,过了得有六七遍,我说师傅,行了吧,师傅说,不行,早着呢,你这且得拿呢。哎呦,我说这还不行啊,太烦了,我就扔一边了,我走了,我不干了,您自己拿吧。人家也不说话,我师傅拿完自己那部分,又开始弄我这个,我看师傅岁数也挺大了,坐一小马扎上,吭哧吭哧一点一点一点过,看着我又怪心疼师傅,我说得了,师傅,我接着来吧。后来我师傅说,你行么?你还能干得下去么?”

几十年的时光,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古训早已深深印在张冬梅的脑海里, “安宫牛黄丸是同仁堂的名贵药,患者花挺多的钱买了这药,我们不能有半点疏忽。”对于质量的严格把控,也是这个老字号300多年来坚守的成功秘诀。

在工人进入制药车间前,要经过两个更衣室,两次更衣和换鞋。有些年轻的职工怕麻烦,洗手也不太认真,张冬梅就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卫生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制丸车间工作,手要每两小时用酒精棉擦拭,频繁的消毒,手掌裂口对于张冬梅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

上一篇:论中药类型化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制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