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功效术语英译问题初探 

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历史上中医药翻译发展大致经过了4个历史阶段:启蒙阶段(公元8世纪前后)、早期阶段(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和艰难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新中国诞生)以及逐步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而进入逐步成熟阶段之后,中医翻译的主力军转向国内的翻译工作者,且表现出明显的广泛性和系统性[2]。在这一阶段,就中药学而言,“性”“味”“归经”等专用术语的翻译已基本统一,然而中药功效术语英译呈现出的问题仍然复杂多样,尤其表现为同一术语的译语不随语境变化而变化,造成理解上的错误,甚至术语之间及术语内部的逻辑关系都不甚清晰。相比中医名词术语英译,针对中药功效术语英译的系统研究仍不多见,且已有的研究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深入探讨,鲜有真正能指导中药功效英译的研究出现。本文就以一些代表性的中药功效术语英译为例,分析其中造成误译的原因,以期在同行中引起讨论与思考,为中药功效术语英译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1 功效表述逻辑不清 中医药文献中描述中药功效的4字格词组俯拾皆是,而4字功效术语中文本身并不直接体现术语内或术语间的逻辑关系。但英文翻译时则需显示明确的逻辑关系,以更加清楚地表达原文含义,因此在英译时“and”“to”“by”等连词或介词的正确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1.1 功效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 中药功效术语最常存在的4字短语结构引发了多种问题,1味药的多个术语之间可能存在并列关系或因果关系。呈现并列关系的功效术语比较常见,如白芷的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3],黄芩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3]及甘草的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3]等,在翻译时功效术语彼此之间常以逗号分隔或以连词“and”相连,如白芷功效术语的英文表达“dispels wind and cold,relieves stuff nose and pain in the head,reducesswelling and expels pus,dries dampness and arrests leukorrhea”[4],黄芩功效的译文“purges fire and toxic heat,dries dampness and cools blood to prevent abortion”[4],甘草功效的英文表述“tonifies qi,clears heat and toxins,transforms phlegm,arrests coughing,alleviates pain and moderates the harsh properties of other herbs”[4]等等。 然而,许多药味的多个功效术语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称主次关系往往也被混淆为并列关系。首先以疏散风热药薄荷的功效表述为例,薄荷的功效术语“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3],3个4字格术语所表述的功效看似并列存在,实则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或主次关系。薄荷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在辛凉解表药中最善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5],故其在治疗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中十分常用;其气清郁香窜,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5]。因此我们认为疏散风热是作用机理,清利头目、利咽透疹是通过疏散风热来实现的效果,前者与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而后两者之间则为并列关系,中文内涵应表述为“疏散风热以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因此,其译文也应使用“to”或“by”将整体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建议表述为“expels wind-heat to refresh the head and eyes,to ease the throat and promote eruption”或“refreshes the head and eyes,eases the throat and promotes eruption by expelling wind-heat”。而更多译者在翻译薄荷功效术语时采用了“and”来进行简单并列,如“facilitates the dispersal of upper burner wind-heat,cools and clears the eyes and head,soothes the throat,promotes eruption”[6]。再如,黄芪的功效表述为“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3]。黄芪甘温,入脾肺,能补脾肺之气,可治疗中气下陷,脾肺气虚者常出现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气血不足内陷不起所致的脓成不溃活溃后脓出清稀、久不收口[7]。而黄芪的健脾作用也是其补气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因此,黄芪的功效表述中同样存在主从关系或因果关系,“补气”为主要功效,其余功效为次生功效,并为“补气”作用的结果,即可理解为其可“补气以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因此建议表述的译文“benefits sp leen,raises yang,strengthens the superficial,alleviates edema and promotes tissue regeneration by invigorating qi”或“tonifies qi to invigorate spleen,raise yang,strengthen the superficial,alleviate edema and promote tissue regeneration”,相比术语之间用并列关系处理的译文“tonifies qi to invigorate yang;strengthens the defensive and superficial;induces diuresis to alleviate edema;expels toxin and promotes tissue regeneration”[8]要更为贴近内涵。 可见,在处理单味药物的逻辑关系上忽略功效术语内涵上的逻辑,容易使读者认为药味的多个功效之间是彼此独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从而误解药物功效的作用机理。 1.2 功效术语内部逻辑关系不清 中药功效术语4字结构一般有两部分,即2个术语词素组成,而这2个术语词素之间隐含着不同的逻辑关系。确定单一术语内部的逻辑关系,首先需要明确术语词素所属的2种不同性质,即“功”和“效”。“功”表示作用主体(药物的治疗和保健作用)的能力,意在表明药物本身的能力或功能[9]。“效”强调用药后人体的反应,即药物的疗效,表明药物作用于人体病理(或生理)的后果[9]。术语词素的属性确定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结构术语中的2个术语词素呈现出多种方式的组合,有的表现为“功”与“功”的并列,如上文提及黄芩的功效术语“清热燥湿”;有的表现为“效”与“效”的并列,如上文列举的薄荷功效“利咽透疹”;有的表现为“功”与“效”组成的因果关系,如柴胡的功效术语“疏肝解郁”,有的则表现为两词素意思相同或相近形成互相解释的关系,即互文关系等。因此,翻译时应当认真研究体察,具体详述如下。 1.2.1 因果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如果术语中的2个术语词素分别为“功”与“效”,有其“功”才能有其“效”,因此这2种不同性质的术语词素之间构成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因此不能简单以“and”来进行连接。如麻黄的功效术语是“宣肺平喘”,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可外开皮毛之闭郁,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即麻黄通过宣畅肺气来达到平喘的效果。因此,“宣肺”为“功”、“平喘”为“效”,而因其“功”才能有其“效”,2个术语词素之间表现为因果关系,而这种关系英译中常用“to”或“by”来表述。故“宣肺平喘”以因果关系处理译语见“disperses lung qi to relieve dyspnea”[3],而以并列关系处理见“disseminates and facilitates the lung qi”[6],相比而言,前者更能准确呈现术语的内涵。如川贝可“润肺止咳”,其味甘质润,能润肺以止咳,“润肺”为作用于人体的“功”及“因”,“止咳”为人体对药物呈现的反应“效”及“果”,以因果关系处理的译语“moistens the lung to relieve cough”或“relieves cough by moistening the lung”,相比以并列关系处理译语“moistens the lung and relieves cough”[10]更为清晰明了。 功效术语中呈现的因果关系还有另外一种“效”与“效”之间的因果关系。麻黄可“发汗解表”,其辛温峻烈,主要用于风寒外束、腠理密闭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9],“发汗”这一术语词素为人体在药物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反应,为“效”;术语词素“解表”也是一种反应,亦为“效”,但表证的解除是通过发汗来实现的,应理解为“发汗以解表”,虽然“发汗”与“解表”都为“效”,但两者间也并非并列,而是因果关系。麻黄还可“利水消肿”,其可上宣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从而缓解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及小便不利[3]。术语词素“利水”即利尿作用为“效”,术语词素“消肿”亦为“效”,“效1”与“效2”之间呈现因果关系,以因果关系处理的译语比简单并列的译语更为适宜。由此,仅从逻辑上进行考虑,用因果关系来处理的译语“induces sweating to release the exterior”[4]及“promotes urination to alleviate edema”[4]相比以并列关系处理的“induces sweating and releases the exterior”[10]及“promotes urination and reduces edema”[6]更为恰当。 不予区分因果,仅用“and”来进行连接,不仅混淆了术语内部词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清楚呈现功效术语中体现的药物作用机理,易使读者找不准重点,使用者抓不到要点。 1.2.2 互文见义与并列关系混淆互文见义,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中药功效术语中互文表示结构术语中的2个术语词素,无论2个术语词素是“功”还是“效”,描述的都是同一内涵,且相互渗透、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共表一义。如山楂的功效术语“消食化积”,山楂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主治各种饮食积滞。“消食化积”中“积”指的是饮食积滞,因此“消食化积”应理解为“消化食积”,即“消食”与“化积”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或产生同一结果,因此简化之后的译语为“improves digestion”或“promotes digestion”,相比译语“promotes digestion and resolves food stagnation”[6]更为简洁明了。同样,金银花的功效术语“清热解毒”,根据其本质可理解为清解热毒,“清”与“解”有异曲同工之意。因此,译语“clears toxic heat”[6]或“clears heat-toxin”相较译语“clears heat and removes toxin”[5,11]更为贴切、简洁、明晰。 2 功效术语靶向不明 功效靶向指中药直接作用的对象[12],因为中药功效术语的表述几乎都受限于4字形式,一些术语过简、功效靶向模糊,造成术语理解及英译过程的障碍。如“疏肝解郁”,此处的“肝”可能指代“肝气”“肝血”“肝阴”“肝阳”,根据该功效下所对应的主治病症不难发现,此处的“肝”应理解为“肝气”,故其英译也不应该模糊表达为“soothes liver and relieves depression”[13]274。根据其逻辑关系分析,“疏肝”为作用于人体的“功”,“解郁”为人体所作出的“效”,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可明确清晰地表述为“soothes the liver qi to relieve depression”。同样,存在类似省略的功效术语在补益药中普遍存在,如诸多药味的“补肝肾”“补肺”“补肾”“补肝”等功效术语中都没有明确表明补益的靶标或作用的对象。 3 总结与分析 基于以上从单一术语的靶向、术语内部逻辑关系,到多个术语之间逻辑关系的逐层剖析,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些在英译中长期存在却常被忽略的细节性问题,而这些细节性问题往往是决定翻译准确性的关键。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功效术语通常局限于4字固定格式有关,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译者对于功效术语真正内涵的把握和理解。翻译是一项对文字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医翻译不仅存在语际翻译,还存在语内翻译,因此客观上要求译者不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英语水平,更需要踏实的钻研求实精神,否则将给读者造成困惑和误解,甚至造成用药错误,希望本文能够为从事中药功效英译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历史上中医药翻译发展大致经过了4个历史阶段:启蒙阶段(公元8世纪前后)、早期阶段(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和艰难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新中国诞生)以及逐步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而进入逐步成熟阶段之后,中医翻译的主力军转向国内的翻译工作者,且表现出明显的广泛性和系统性[2]。在这一阶段,就中药学而言,“性”“味”“归经”等专用术语的翻译已基本统一,然而中药功效术语英译呈现出的问题仍然复杂多样,尤其表现为同一术语的译语不随语境变化而变化,造成理解上的错误,甚至术语之间及术语内部的逻辑关系都不甚清晰。相比中医名词术语英译,针对中药功效术语英译的系统研究仍不多见,且已有的研究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深入探讨,鲜有真正能指导中药功效英译的研究出现。本文就以一些代表性的中药功效术语英译为例,分析其中造成误译的原因,以期在同行中引起讨论与思考,为中药功效术语英译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1 功效表述逻辑不清 中医药文献中描述中药功效的4字格词组俯拾皆是,而4字功效术语中文本身并不直接体现术语内或术语间的逻辑关系。但英文翻译时则需显示明确的逻辑关系,以更加清楚地表达原文含义,因此在英译时“and”“to”“by”等连词或介词的正确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1.1 功效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 中药功效术语最常存在的4字短语结构引发了多种问题,1味药的多个术语之间可能存在并列关系或因果关系。呈现并列关系的功效术语比较常见,如白芷的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3],黄芩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3]及甘草的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3]等,在翻译时功效术语彼此之间常以逗号分隔或以连词“and”相连,如白芷功效术语的英文表达“dispels wind and cold,relieves stuff nose and pain in the head,reducesswelling and expels pus,dries dampness and arrests leukorrhea”[4],黄芩功效的译文“purges fire and toxic heat,dries dampness and cools blood to prevent abortion”[4],甘草功效的英文表述“tonifies qi,clears heat and toxins,transforms phlegm,arrests coughing,alleviates pain and moderates the harsh properties of other herbs”[4]等等。 然而,许多药味的多个功效术语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称主次关系往往也被混淆为并列关系。首先以疏散风热药薄荷的功效表述为例,薄荷的功效术语“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3],3个4字格术语所表述的功效看似并列存在,实则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或主次关系。薄荷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在辛凉解表药中最善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5],故其在治疗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中十分常用;其气清郁香窜,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5]。因此我们认为疏散风热是作用机理,清利头目、利咽透疹是通过疏散风热来实现的效果,前者与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而后两者之间则为并列关系,中文内涵应表述为“疏散风热以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因此,其译文也应使用“to”或“by”将整体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建议表述为“expels wind-heat to refresh the head and eyes,to ease the throat and promote eruption”或“refreshes the head and eyes,eases the throat and promotes eruption by expelling wind-heat”。而更多译者在翻译薄荷功效术语时采用了“and”来进行简单并列,如“facilitates the dispersal of upper burner wind-heat,cools and clears the eyes and head,soothes the throat,promotes eruption”[6]。再如,黄芪的功效表述为“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3]。黄芪甘温,入脾肺,能补脾肺之气,可治疗中气下陷,脾肺气虚者常出现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气血不足内陷不起所致的脓成不溃活溃后脓出清稀、久不收口[7]。而黄芪的健脾作用也是其补气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因此,黄芪的功效表述中同样存在主从关系或因果关系,“补气”为主要功效,其余功效为次生功效,并为“补气”作用的结果,即可理解为其可“补气以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因此建议表述的译文“benefits sp leen,raises yang,strengthens the superficial,alleviates edema and promotes tissue regeneration by invigorating qi”或“tonifies qi to invigorate spleen,raise yang,strengthen the superficial,alleviate edema and promote tissue regeneration”,相比术语之间用并列关系处理的译文“tonifies qi to invigorate yang;strengthens the defensive and superficial;induces diuresis to alleviate edema;expels toxin and promotes tissue regeneration”[8]要更为贴近内涵。 可见,在处理单味药物的逻辑关系上忽略功效术语内涵上的逻辑,容易使读者认为药味的多个功效之间是彼此独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从而误解药物功效的作用机理。 1.2 功效术语内部逻辑关系不清 中药功效术语4字结构一般有两部分,即2个术语词素组成,而这2个术语词素之间隐含着不同的逻辑关系。确定单一术语内部的逻辑关系,首先需要明确术语词素所属的2种不同性质,即“功”和“效”。“功”表示作用主体(药物的治疗和保健作用)的能力,意在表明药物本身的能力或功能[9]。“效”强调用药后人体的反应,即药物的疗效,表明药物作用于人体病理(或生理)的后果[9]。术语词素的属性确定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结构术语中的2个术语词素呈现出多种方式的组合,有的表现为“功”与“功”的并列,如上文提及黄芩的功效术语“清热燥湿”;有的表现为“效”与“效”的并列,如上文列举的薄荷功效“利咽透疹”;有的表现为“功”与“效”组成的因果关系,如柴胡的功效术语“疏肝解郁”,有的则表现为两词素意思相同或相近形成互相解释的关系,即互文关系等。因此,翻译时应当认真研究体察,具体详述如下。 1.2.1 因果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如果术语中的2个术语词素分别为“功”与“效”,有其“功”才能有其“效”,因此这2种不同性质的术语词素之间构成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因此不能简单以“and”来进行连接。如麻黄的功效术语是“宣肺平喘”,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可外开皮毛之闭郁,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即麻黄通过宣畅肺气来达到平喘的效果。因此,“宣肺”为“功”、“平喘”为“效”,而因其“功”才能有其“效”,2个术语词素之间表现为因果关系,而这种关系英译中常用“to”或“by”来表述。故“宣肺平喘”以因果关系处理译语见“disperses lung qi to relieve dyspnea”[3],而以并列关系处理见“disseminates and facilitates the lung qi”[6],相比而言,前者更能准确呈现术语的内涵。如川贝可“润肺止咳”,其味甘质润,能润肺以止咳,“润肺”为作用于人体的“功”及“因”,“止咳”为人体对药物呈现的反应“效”及“果”,以因果关系处理的译语“moistens the lung to relieve cough”或“relieves cough by moistening the lung”,相比以并列关系处理译语“moistens the lung and relieves cough”[10]更为清晰明了。 功效术语中呈现的因果关系还有另外一种“效”与“效”之间的因果关系。麻黄可“发汗解表”,其辛温峻烈,主要用于风寒外束、腠理密闭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9],“发汗”这一术语词素为人体在药物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反应,为“效”;术语词素“解表”也是一种反应,亦为“效”,但表证的解除是通过发汗来实现的,应理解为“发汗以解表”,虽然“发汗”与“解表”都为“效”,但两者间也并非并列,而是因果关系。麻黄还可“利水消肿”,其可上宣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从而缓解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及小便不利[3]。术语词素“利水”即利尿作用为“效”,术语词素“消肿”亦为“效”,“效1”与“效2”之间呈现因果关系,以因果关系处理的译语比简单并列的译语更为适宜。由此,仅从逻辑上进行考虑,用因果关系来处理的译语“induces sweating to release the exterior”[4]及“promotes urination to alleviate edema”[4]相比以并列关系处理的“induces sweating and releases the exterior”[10]及“promotes urination and reduces edema”[6]更为恰当。 不予区分因果,仅用“and”来进行连接,不仅混淆了术语内部词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清楚呈现功效术语中体现的药物作用机理,易使读者找不准重点,使用者抓不到要点。 1.2.2 互文见义与并列关系混淆互文见义,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中药功效术语中互文表示结构术语中的2个术语词素,无论2个术语词素是“功”还是“效”,描述的都是同一内涵,且相互渗透、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共表一义。如山楂的功效术语“消食化积”,山楂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主治各种饮食积滞。“消食化积”中“积”指的是饮食积滞,因此“消食化积”应理解为“消化食积”,即“消食”与“化积”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或产生同一结果,因此简化之后的译语为“improves digestion”或“promotes digestion”,相比译语“promotes digestion and resolves food stagnation”[6]更为简洁明了。同样,金银花的功效术语“清热解毒”,根据其本质可理解为清解热毒,“清”与“解”有异曲同工之意。因此,译语“clears toxic heat”[6]或“clears heat-toxin”相较译语“clears heat and removes toxin”[5,11]更为贴切、简洁、明晰。 2 功效术语靶向不明 功效靶向指中药直接作用的对象[12],因为中药功效术语的表述几乎都受限于4字形式,一些术语过简、功效靶向模糊,造成术语理解及英译过程的障碍。如“疏肝解郁”,此处的“肝”可能指代“肝气”“肝血”“肝阴”“肝阳”,根据该功效下所对应的主治病症不难发现,此处的“肝”应理解为“肝气”,故其英译也不应该模糊表达为“soothes liver and relieves depression”[13]274。根据其逻辑关系分析,“疏肝”为作用于人体的“功”,“解郁”为人体所作出的“效”,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可明确清晰地表述为“soothes the liver qi to relieve depression”。同样,存在类似省略的功效术语在补益药中普遍存在,如诸多药味的“补肝肾”“补肺”“补肾”“补肝”等功效术语中都没有明确表明补益的靶标或作用的对象。 3 总结与分析 基于以上从单一术语的靶向、术语内部逻辑关系,到多个术语之间逻辑关系的逐层剖析,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些在英译中长期存在却常被忽略的细节性问题,而这些细节性问题往往是决定翻译准确性的关键。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功效术语通常局限于4字固定格式有关,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译者对于功效术语真正内涵的把握和理解。翻译是一项对文字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医翻译不仅存在语际翻译,还存在语内翻译,因此客观上要求译者不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英语水平,更需要踏实的钻研求实精神,否则将给读者造成困惑和误解,甚至造成用药错误,希望本文能够为从事中药功效英译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上一篇:中药英文说明书翻译策略选择的动态顺应性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